当前位置:首页 > 交流板块 >正文

为什么碎片化学习等于无效学习

今天开始读吴建平的《认知》,触发了我对学习方面的诸多思考。

我们输入的知识分为两种:系统化知识和碎片化知识。

前者来自阅读书籍,后者来自各类APP、与他人交谈。

即友@沈三土的观点:

碎片化知识适用于有知识框架的人查漏补缺;

系统化知识适用于无知识系统的人建立框架。

这个观点证实了我之前在小红书上学习穿搭,浏览了大量的笔记,却楞是没学到什么。

其根本原因是,我没有建立“穿搭”的知识框架。

细细回想过去,我发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每天接受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,但其中99%都是“雁过无痕”。

进阶提问:为什么碎片化学习=无效学习?

第一:我们得到的碎片化知识,大部分都是结论

对,就是你经常看到的“30岁的我,希望20岁就知道的10个道理”、“减肥,你只需要做到以下3点”、“成年人生活法则16条”。

比如现代人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:

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。

普通人看到这句话,就是觉得,嗯,非常有道理,我记住了,然后口口相传。

但有所成就的人,对这些模糊不清的结论是无法置之不理的。

他们会刨根问底,会产生一系列问题:“什么是认知”,“赚钱的本质是什么”,“我们如何提升认知”。

面对同样一句话,普通人只是知道了,而有所成就的人则是不断地思考,抽丝剥茧,直到弄懂为止。

动脑思考,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。

第二:这些都很有道理,但跟我有什么关系

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,但你能用到自己身上的知识,才是有价值的。

有用跟好用,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
因此当我们看完一个内容时,一定要代入自己,回想刚刚看过的内容,动用头脑里所有的知识去抓取它:

“这个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“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”“我要如何行动”。

然后马上记录下来,落实行动。

第三:知识很多很杂,却无法融合贯通

碎片化知识之所以雁过无痕,是因为新知识的触点无法连接到旧知识的触点,一个个知识点孤立游走,最终只会被时间“吃掉”。

这就是大佬经常提及的系统化思维,我们需要把这些孤立游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、整理,用“网”把它串联起来,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,不断下沉思维模型,快速洞察事物的本质,以便更好、更块地解决现实问题。

第四:建立知识体系的前提是,你必须先确定你的目标

每个人都是独立且与众不同的个体,家庭背景不同、经历不同、认知不同,因此每个人的愿望和目标都不一样。

就算大家都有一套一模一样的武功秘籍,但练成的武功依旧是五花八门,自成一派。

确定目标是你搭建知识体系的前提,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,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

在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,判断是否读这本书,是否浏览小红书,等一系列行动的价值,都取决于这件事是否能促进你完成个人目标。

目标会影响你做事情的优先级,影响你的所有决策。

有着清晰目标,且积极行动的人,大部分都走在前茅。剩下的,就是我们这类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。

如果现阶段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那么就多问问自己不想要什么,把选择的范围缩小,多尝试、多排雷,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,热爱的,能坚持的领域,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,然后坚定不移地实现它。

第五:输出>输入,做一个优秀的内容生产者

内化知识最好的方式,就是从内容消费者成为内容生产者。

【点“地推任务网”查看更多内容或有问题联系我们”】
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s://dituirenwu.com/1146.html

交流评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