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 交流板块 > 粉丝杂谈 >正文

和朋友讨论写作,她苦于千头万绪不知如何写起

和朋友讨论写作,她苦于千头万绪不知如何写起、一落笔就是流水账,我是聊天和发动态时灵感爆棚、正襟危坐的时候写不出来。


聊起来,我们都是中学时代作文不算太差的,她当年甚至经常满分作文信手拈来——但工作以后却不知道怎么写了。


我突然意识到,问题似乎跟写作对象有关。学生时代总被教导写满分作文,潜意识里是面向阅卷老师,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面向作文题目上那几行评分标准写作的,当然这种标准也往往引导你面向大众写作。


这就导致了无论当年你写得好还是坏,在成年以后,当所谓的评分标准消失、你也不再被寄托向大众宣扬伟光正——而是做自我表达、说人话的时候,你会突然失语。


这种失语,不是失去想表达的东西了——不然你也不会想写,不然你也不会和朋友唠嗑起来就口若悬河——而是失去表达的对象,进而失去表达的方式,失去自己的语言了。


我个人最明显的感受是,读完一本好书后,能很轻松地向别人介绍和讨论(无论口头还是书面),但要落到「书评」下来,总是很难落笔。


很多写作指导总是说,第一要务是开始写,马上写,持续写,坚持就会有效果。但还是很难坚持。


想起之前看财新王烁介绍写作,发现史蒂芬·平克在英文写作指导书《风格的感觉》介绍过一种文体,叫「经典文体」。


所谓经典文体,跟经典无关,指的是作者采取与读者对话的姿态; 所谓对话,不是用对话体,而是对话姿态。


用经典文体写作,好比博物馆的解说员向游客介绍藏品,作者向读者讲解他想传达的内容。文章制造出作者与读者的共同想象空间中,作者引导读者的视线,在观念、物体、事件之间流动。


王烁还总结了几个关键:写作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,强调视觉,注重音韵,注意词汇简洁等。


但我当时只记住了博物馆解说员介绍藏品的比喻,比起聊天和讨论,这似乎是一个更恰当的用来形容这种写作姿态的类比——一个值得好好介绍的东西,如何写给想了解又完全不了解的人看。


博尔赫斯说,人群是一个幻觉。它并不存在。我是在与你们个别交谈。


写不动的时候,就想想这个比喻。比如这条动态,一开始觉得是面对一群「被关注者」写的,总感觉卡壳,写着写着意识到这可能是面对一位同样有着写作困惑的人写的,思路也就慢慢顺了下来。


不过经济学家周其仁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,英文是写给傻瓜的,中文是写给聪明人的。


这大概不是一种批评,而是指中英文写作在预设对象、传播范围的不同特点。文言文向来是读书人写给读书人的。


但至少对于写作初学者来说,面向傻瓜,说人话,是更容易起步的。

【点“地推任务网”查看更多内容或有问题联系我们”】

交流评价